
浏览次数: 时间:2025-04-26 04:00:32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地处广州市中心区北部,作为南粤名山,享有“羊城第一秀”的盛誉。面对“全时开放、人员密集、城林交织”的严峻挑战,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将森林防灭火工作视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实践。
近年来,景区围绕“预防为主、防灭结合、高效扑救、安全第一”的方针,全力构建科学防控体系,创新性打造“人防+技防+物防”的“1+8+26”三级管理体系,形成森林防灭火“五级响应”机制。自2006年以来,景区已成功实现连续19年“零森林火灾”,近十年火情处置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至8分钟内,应对突发火情的能力显著提升。
党委统筹,党建引领。白云山管理局党委成立森林防火专项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森林防灭火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设立8支党员突击队和26个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级管理,垂直执行。建立“1+8+26”三级管理体系,即管理局统筹决策,8个片区管理中心实施属地管理,26个防火网格精准落实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防火责任穿透式传导。景区内设有护林工作站等8个管理机构,护林工作站作为一线执行部门,承担日常督导、火情监测及初期火灾扑救任务;各管理中心负责本区域森林防火宣传、日常巡查、游客管理和设施维护。
全山划分为26个防火网格,配备42名专职网格员,实行“日巡、周查、月评”工作机制,通过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明确各级人员防火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多方协调,凝聚合力。景区与周边46个驻山部队、村社、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森林防火协调机制,每年清明、重阳节前定期召开森林防灭火工作联席会议,明确防火“任务书”与“路线图”。同时,加强与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凝聚森林防火强大合力。
强化消防设施配备。在景区制高点设置9座瞭望塔,配备望远镜与通讯设备,监测半径达5公里,火情首报率高达83%,为火灾扑救抢占先机。重点区域实现“以水灭火”全面覆盖,构建完整高效的消防供水体系,确保火灾发生时能迅速开展灭火行动。
构建便捷防火隔离通道。规划建设长达36千米、宽度3米以上的防火通道,充分考虑消防水罐车行驶及人员快速通行需求。这些防火通道与景区道路相连,形成便捷交通网络。火灾发生时,消防水罐车可沿通道快速抵达现场灭火,扑救人员也能借助网络迅速调集人员和物资,降低火灾损失。
落实设施维护管理。建立完善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物防设施处于最佳状态。每季度对瞭望塔设备校准、维护,保障监测与通讯精准顺畅;每年对蓄水池开展4轮水质检测,每季度清理沉积物,确保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每天对消防管网及消防栓进行1-2次巡检,及时排除故障;常态化清理防火通道,清除杂物、障碍,全方位维护物防设施稳定运行。
配备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布设445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主要路口、重点区域高清覆盖。监控设备采用高清摄像头与智能分析技术,实时监测景区内人员活动和火情变化,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值班人员可及时处置。视频监控系统还可回放历史数据,为火灾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实现火情“全山可视、全程可控”。
利用无人机助力森林防火巡查。配备8台无人机,与地面巡查相结合,形成“人防+技防”“空中+地面”的立体巡护监测体系。一旦发现火情,无人机可及时监测火点方位与火情大小,为防火决策与指挥提供支持,提高地面防火巡查队员处置效率。景区执勤人员配备800兆对讲机,确保在复杂山林环境下,护林员之间、护林员与管理中心之间实时通讯。
联合气象部门优化森林防火预警。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以气象监测点为依托,对气象数据、林火监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前预测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和发展趋势。在特别防护期和高火险预警期,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至防火联系人手机,提醒景区工作人员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森林火灾预防能力。
创新构建“五级响应”机制。形成门岗安检员(火种拦截)、瞭望岗哨兵(火情监测)、网格巡查员(前期核实)、护林工作站(核心扑救)、应急分队(全域联动)协同作战的五级队伍体系。通过“五级响应”机制联动,2020年至今成功处置初期火情6起,平均响应时间8分钟,火情扑灭率达100%,过火面积均控制在30平方米以内。
建立严格的队伍考核制度。景区除护林站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外,景区7个管理中心分别利用安保力量各组建1支兼职扑火队伍。8支队伍实行“月考+半年考核”制度,参照《广东省森林应急专业队伍教育训练大纲(试行)》,重点考核实战能力和“以水灭火”技战术应用。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创新“双盲演练+红蓝对抗”演练模式,提高队员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2024年全年共开展28次实战演练。
实施系统全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景区加强森林防火专业人才培养,定期组织护林员、瞭望哨、应急骨干参加森林防火知识和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省、市各类森林防火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业务水平。
利用多元传统媒介宣传。在景区主要入口、景点、道路等显著位置设置大量森林防火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牌以及森林火险等级标识。通过醒目的图文向游客传递森林防火重要性及相关规定。利用景区广播系统定时播放宣传语音,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增强宣传效果,让森林防火知识深入人心。
借助新兴媒体扩大覆盖。全力推进全山门岗防火码推应用,2023年扫码进山人数超56.5万人次,位居全国2万多个应用场景首位,通过扫码向游客推送森林防火信息。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宣传信息、科普知识、案例警示等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
组织特色线下活动。在景区入口向游客发放森林防火宣传手册和倡议书。在森林防火宣传月、“英雄花开英雄城”等活动期间,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与周边8所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大手牵小手森防普法一起走”活动,提高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森林防火工作,建立良好互动机制,使其成为森林防火“前哨站”。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通过构建完善的三级管理体系与五级响应机制,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白云山模式”,为城市中心森林景区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